上周五蜂窝配资,我撰写了这篇文章,给家长们普及了滥用 “聪明药”(国内主要是哌甲酯,商品名专注达)可能导致成瘾的黑框警告信息。在文章评论区,我看到有家长咨询:哌甲酯会加重抑郁或者诱发躁狂吗?
这是ADHD(多动症)孩子家长咨询我最多的一个问题,但是鉴于回复公众号的留言有字数限制,我当时无法详细回答,就简单回复了三个字“有可能”。
哌甲酯可能会加重抑郁,服药之前需要做抑郁筛查是常识,我这里就不展开解答了。今天这篇文章,我只针对哌甲酯可能诱发躁狂这个问题,给家长们展开解答:为什么说哌甲酯可能会诱发躁狂,以及哌甲酯诱发躁狂的可能性有多大。
01
为什么说哌甲酯可能会诱发躁狂?
哌甲酯这一副作用的发现,要追溯到20年前。2005 年,FDA在对专注达进行儿科附加专属审查时,发现哌甲酯类说明书对“精神病样和躁狂样不良反应”的描述不清楚,于是要求药品安全评估办公室对全部ADHD用药进行统一的精神症状风险评估。
评估团队汇总了ADHD药品临床试验以及上市后的不良反应报告,发现了数百例本来没有精神病史、在常规剂量下服药后出现幻觉、妄想或躁狂的病例。最为常见的是看到或感觉到昆虫、蛇、蠕虫等幻觉,比如感觉身上到处都是虫子,比如看到床垫底下蜘蛛,比如不断用手拉扯皮肤等。
重新使用药物后症状再次出现被认定是评估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一个标准。在这次评估中,所有被纳入分析的药品都发现了与精神病相关的不良反应,且重新服药后症状再次出现,从而确认了不良反应和药品有因果关系。
基于这一发现,2006 年,FDA召开儿科咨询委员会和药物安全风险管理委员会联合会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该增加统一且醒目的精神病/躁狂风险警示。
随后,FDA于2007年向所有ADHD药品厂商发出正式通知,要求他们在说明书【注意事项】中加入下列内容:无精神病或躁狂症史的患者按常规剂量使用本品治疗期间,曾出现过精神病(如幻觉)或躁狂症状。如果出现此类症状蜂窝配资,应考虑是否可能与本品具有相关性以及是否应停用本品。在多项短期、安慰剂对照研究的汇总分析中,兴奋剂治疗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的发生率约为0.1% (3482 例暴露于哌甲酯或苯丙胺常规剂量几周中有4例患者出现事件),安慰剂治疗患者的发生率为0。
截取自专注达中文说明书(2022年07月13日修订版本)
02
哌甲酯诱发躁狂的可能性有多大?
所有考虑给ADHD孩子用药的家长都会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如果哌甲酯诱发躁狂的可能性极低,属于十分罕见的不良反应,那么家长可能不会关注这个小概率事件;但如果这个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属于十分罕见的小概率事件,家长就会重视。
0.1%发生率是不是罕见不良反应呢?医疗行业内,根据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对于不良反应是否常见,有明确的定义:
一百个人里,如果有一人或者以上发生不良反应,定义为“常见”;
一千个人里,如果有一人或者以上发生不良反应,定义为“偶见”;
一万个人里,如果有一人或者以上发生不良反应,定义为“罕见” ;
一万个人里,如果遇不到一例不良反应,则定义为“十分罕见”。
根据定义,0.1%即千分之一,属于偶见的不良反应,不是罕见不良反应,更不是十分罕见的不良反应,值得ADHD孩子家长重视。
如何重视呢?在考虑给孩子用哌甲酯前,要慎重地和可信赖的专科医生一起,充分进行利和弊的权衡;如果决定给孩子用药,用药期间,要额外监测这个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孩子有幻听、幻视、相信不存在的东西、以及躁狂症状,要及时就医评估和哌甲酯的相关性。若相关,则需要停药换药。
另外,我给大家指出一处中文药品说明书中可能误导你的地方。如果你看过专注达的中文说明书,会在里面看到一个题为“上市后数据中观察到本片的不良反应”的表5,表里把所有精神病类不良反应(包括躁狂)的发生率标注为“十分罕见”。
截取自专注达中文说明书(2022年07月13日修订版本)
根据前文对“十分罕见”的定义,你会发现这和【注意事项】里给出的发生率0.1%差距很大,所以这里标注的“十分罕见”是不可信的。
单就对这部分内容的表述,FDA批准的英文说明书更可信一些。它是这么说的:在专注达上市后使用中,已识别出额外的下列不良反应。由于这些反应是自愿报告的,而且报告人群的规模不确定,因此无法可靠地估计发生率。
截取自专注达英文版说明书(2023年10月修订版)
所以,中文说明书里的这部分内容,你可以忽略,【注意事项】里的相关内容,你则需要重视。
综上所述,哌甲酯有可能诱发躁狂。这种不良反应既不常见,但也不罕见。家长在考虑给孩子用药前,一定要和可信赖的专科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全面评估用药的利与弊,并约定清晰的随访与监测计划。唯有对用药心存敬畏,才能免于药物伤害。
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